学长学姐说|竞赛之路,点亮大学生活的“W”限可能!

发布者:白磊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12

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在竞赛中不断成长的2023级学姐陈柯羽。
还记得大一刚入学时,我看着宣传栏里学长学姐们的竞赛获奖喜报,眼里满是羡慕与向往。那些陌生的赛事名称——大创、挑战杯、三创赛、程序设计竞赛......仿佛是一扇扇通往更高境界的大门,而我却不知道如何推开它们。作为学姐,我清楚地记得刚踏入大学时对学术竞赛既向往又畏惧的心情。如今,回首走过的路,我想告诉你:竞赛是一场蜕变,它不仅关乎奖项荣誉,更是成长路上的重要历练。

下面我将用5个W(What, Why, Who, When, How)带你全方位了解学术竞赛,分享我的成长感悟。

01 What:学术竞赛究竟是什么?

学术竞赛其实不是简单的大型考试,而是一个多维度的成长平台。它可能是:

一个真实项目的完整实践(大创、挑战杯)

一次知识与技能的极限挑战(数学建模、程序设计)

一场创新思维的碰撞交流(案例分析、创业大赛)

从纸上谈兵到实战应用,竞赛填补了课堂学习与真实问题之间的鸿沟。

高等教育学会每年发布的“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也就是所谓的“竞赛榜单”,含金量非常高!从承载创新教育使命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老牌A类赛事,到聚焦专业纵深的特色学科竞赛,已构建起覆盖多学科领域、贯通创新链条的立体化竞技平台。



02 Why:为什么值得参加竞赛?

竞赛带来的远不止奖项和综测/第二课堂加分:

能力立体化:将零散知识整合为解决问题的体系

视野开阔化:跳出课本,接触行业真实问题和前沿技术

人脉拓展化:结识不同专业的优秀同学和导师

认知深化:在失败和尝试中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我最珍贵的收获不是证书,而是那个敢于挑战不可能、学会团队协作、不畏失败的自己。

在两年参加比赛时间里,一步步从校赛的懵懂到省赛的忐忑,再一步步到国赛的赛场,这一路不光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还提升了我对办公软件的提升,比如对Word文档的文字总结概括能力、对PPT演示文档的美化制作能力、对Excel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



记得第一次组队参加大赛,我自信满满地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想法,却遭到队友有理有据的反驳。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原来有如此多的漏洞。在备赛的日日夜夜里,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用数据和逻辑而非感觉来支撑观点,更学会了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03 Who:谁适合参加?与谁组队?

答案是:每一个愿意尝试的你。

不必等到“准备充分”再报名——大一时我就凭着“一无所知”的勇气加入了学长学姐的团队,从最简单的文献检索做起。大二时我已经能带领团队了。

组队的关键是互补性:寻找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能力特长的队友。我的最强团队包括:一个有想法的人文同学、一个善落地的工科同学和一个懂数据的理科同学。这种跨界组合往往能产生1+1+1>3的奇妙反应。当然这个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建议,我在与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小伙伴一起组队参加比赛也是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在一次比赛中,用一路“披荆斩棘”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从校赛比赛前的指导老师安排的模拟路演展示发现有“跑题”的意思,到当晚整改演讲思路,最后以“擦边生”进入省赛,再到国赛正式比赛前1周参加通知参加国赛,大家在比赛前每晚在群内修改整理和更新最新数据和整理校赛和省赛的不足经验,以更好的奔赴最后的赛场。



在“三创赛”团体赛中,我更学会了合作的重要性。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商讨研究方向、一起调查、一起撰写报告,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意义。


04 When:什么时候参加最合适?

答案是: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机(下面仅供参考)。

大一:适合作为队员参与,积累经验

大二:可以尝试作为负责人,全面锻炼能力

大三:瞄准高级别赛事,争取突破性成果

我的建议是:尽早开始,循序渐进。从校级比赛起步,逐步挑战省市级、国家级赛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收获。

05How:如何准备和应对竞赛?

成功备赛的五个关键词:

1.选题精准:选择有创新性、可行性和价值的题目

2.计划周密: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分工方案

3.资源整合:善用导师、实验室和学长姐资源

4.迭代优化:接受反馈,持续改进方案

5.坚持到底: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轻言放弃

可能上面的方法过于“生硬”但是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也可以听听我的比赛经历故事来更好的感悟吧~

在比赛现场,其实是一场硬仗。台下评委目光如炬,台上的我,手心全是汗。展示成果时,声音都抖得厉害。演示一结束,评委抛出一连串犀利问题,我脑袋瞬间空白,但很快,平日里反复打磨的知识储备就像暗夜里的灯塔,指引着我一点点稳住阵脚,有条不紊地回应。那一刻,我明白,竞赛的舞台,是检验我们成色的试金石,也是淬炼内心的强大熔炉。

比赛落幕,成绩只是附属品,真正刻进骨子里的,是全方位的成长。专业上,我像海绵吸水,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狠狠揉在一起,发现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路狂飙,看待专业问题的视角也彻底颠覆,不再局限于书本的框框,而是懂得从多维度发散思维。沟通协作更是一大突破,为了协调队员,我学会倾听、学会妥协、学会换位思考,以前那个独来独往的我,早已被这个过程磨砺得圆润成熟。性格上,曾经那个稍遇挫折就打退堂鼓的我,变得沉稳且果敢,面对未知的底气,都是竞赛一场场“硬仗”给的。



我知道,你们可能还在观望,在纠结:“我行吗?”“万一搞砸了可咋整?”我想说,起点从来不是问题,没人天生自带竞赛光环,我们都是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竞赛里,失败是家常便饭,但它从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养分。每一次跌倒,都是在为下一次站得更高做铺垫。所以呀,别让恐惧捆住手脚,大胆迈出第一步。

当我们在最后一刻成功求解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最后想对你说:

学术竞赛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无数种可能;也像一座桥梁,连接了理论与实践、个人与团队、现在与未来。亲爱的学弟学妹,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错过成长的机会。竞赛最美的不是到达顶峰的那一刻,而是攀登过程中发现的意想不到的自己。

愿你在大学四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在挑战中遇见更好的自己。